新冠CoVID-19/SARS-CoV-2的最新科学研究
新冠COVID-19,其病原体为SARS-CoV-2病毒 ,自全球肆虐以来,已成为全球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。近期,全球顶尖科学家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-CoV-2》的论文 ,对病毒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近日,来自中科院北生所及美国其他机构的科学家们报告了这一发现。他们指出,这两种抗体是从康复的COVID-19患者中分离出来的,并且能够阻止SARS-CoV-2 S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 。
D11抗体的发现为开发针对SARS-CoV-2的抗原检测测试和血清学检测提供了新的工具。此外 ,该抗体(单独或组合使用)具有预防和/或治疗COVID-19的潜力,并可能对其他由Sarbecovirus亚类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也有效。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表征该抗体并开始开发其作为潜在的COVID-19治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新冠重症可能会加速大脑衰老 。COVID-19是由新冠病毒(SARS-CoV-2)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,其对人体的影响不仅限于呼吸系统 ,还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。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,感染新冠的重症患者的整体认知能力会显著下降,这种下降的程度甚至相当于大脑衰老了10年。
炎症反应导致嗅觉神经损伤 研究人员通过尸检研究 ,对比了COVID-19患者与SARS-CoV-2阴性对照组的嗅觉组织 。结果发现,COVID-19患者的嗅觉组织并没有明显异常,但神经轴突却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,从轻度变化到严重损伤和轴突损失。这表明,嗅觉丧失很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损伤了嗅觉神经。
氯化泳池水确实可以在30秒内杀死COVID病毒 。以下是详细解释:研究背景与目的:本周英国各地的室内游泳池重新开放之际,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氯化泳池水对SARS-CoV-2病毒(即COVID-19病毒)的影响进行了研究。该研究旨在评估游泳池水在氯化处理后的病毒灭活能力 ,以及游泳时传播COVID病毒的风险。
张伯礼称将经历一段疫情反复期!
〖壹〗 、张伯礼院士指出,我们将经历一段疫情反复期 。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增加可能引发新一波感染小高峰 春运历来是我国人口大迁移的高峰期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,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将大幅增加。
〖贰〗、张伯礼院士表示 ,三月初是国内疫情拐点,今年底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状态。2月23日晚,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 ,针对国内疫情形势给出了明确的判断 。他指出,现在国内已经连续多天没有新增本土病例,疫情防控整体形势比较乐观。特别是到了三月份春暖花开之时 ,疫情会进一步平缓。
〖叁〗、最近,多位专家作出研判,新冠或在一个多月内达到感染高峰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张文宏医生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,指出疫情高峰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。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,除了采取戴口罩 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外,提高免疫力也成为了预防新冠的重要手段。
〖肆〗、本轮疫情拐点将要出现 ,中秋国庆可在严格管控下适当出行 就近来的防疫成果来看,本轮疫情是否已迎来拐点?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:拐点将要出现。张伯礼院士指出,现在疫情反弹明显好转,完全控制是有可能的 。他之前也预估过 ,8月底拐点就要到来,疫情可得到完全的缓解。近来形势大好,完全缓解不是没有可能。
疫情什么时候死
〖壹〗、新冠疫情爆发于2019年12月 ,至于何时终结,近来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。新冠疫情的爆发:新冠疫情首次被发现是在2019年12月,地点位于中国武汉。这种新型冠状病毒(COVID-19)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,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。
〖贰〗 、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,中国新冠疫情持续了大约三年时间,直至2022年底 。 根据疫情防控中心的资料 ,疫情最初的大规模爆发发生在2019年9月至12月间,直到2022年12月,中国全面放开了防控措施 ,整个过程历时三年。
〖叁〗、第一种情景是疫情在当前的形势下继续向好,虽然不大可能在今冬实现新冠疫情结束,但新冠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将继续下降。出现这种情景的可能性比较小,概率不到30% 。第二种情景是维持或小范围波动于当前的疫情状况 ,即今冬的新冠发病人数每周波动在3万至5万例,每周新冠死亡人数波动在1-2万例之间。
〖肆〗、新冠疫情始于2019年。首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的发病时间为2019年12月12日。随后,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。2020年1月7日 ,确定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,并于1月10日完成了病原体核酸检测,1月12日被正式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。
〖伍〗 、疫情是2019年12月19号开始爆发的。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已纳入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,但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。